10月23—27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和云南艺术学院主办、云南艺术学院承办、民族艺术杂志社协办的2019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在云南艺术学院召开。本次会议以“艺术人类学与文化复兴”为主题,围绕艺术人类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研究,艺术人类学与少数民族艺术发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与个案研究、艺术人类学与乡村振兴研究、艺术人类学与手工艺复兴研究5个议题展开研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教授、中国宗教协会副会长刘瑞旗先生、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副秘书长张喆先生,国内外艺术人类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我校音乐学院董波教授带领13名硕士研究生参加此次会议,与参会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分享研究经验。
10月24日在大会主题发言中,中国艺术研究院方李莉研究员在题为《“活历史”:工匠知识的建构与变迁》的发言中分享了自己在探讨人类学时沿用的规律方法;关西学院大学教授荻野昌弘进行了题为《彝族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1996-2015)》的发言;上海音乐学院洛秦教授进行了题为《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言。大会主题发言结束后,复旦大学纳日碧力戈教授对三位专家学者的主题发言进行了评议总结。有趣且深刻的总结引领着话题逐渐深入,专家和学者们就多种艺术形态在历史和传统中的具体表现展开了激烈讨论。
10月25—26日,研讨会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艺振兴、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高度以及“艺术人类学与文化遗产理论研究”、“造型艺术研究”、“民俗与表演艺术研究”等分组讨论主题对“艺术人类学与文化复兴”主题进行深入分享与讨论。
在“艺术人类学与文化遗产理论研究”讨论组中,复旦大学纳日碧力戈教授在题为《汉字地天通:形气神的交融艺术》的发言中从符号人类学入手解读汉字六书赞赏汉字坚持物感物觉的认知传统,并且就汉字的多民族影响传播做了介绍;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在题为《“立足当下、指向未来”的艺术民族志——兼论艺术民族志与相关学科的互文性渗融关系》的发言谈到学科间的互文性渗透关系,论述了从表演民族之个案迈向跨文化超时空比较的多点民族志或超民族志研究的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董波教授在题为《艺术人类学中国学派的创生何以可能——艺术人类学中国学派的创生与艺术人类学学会的推进》的发言中从师承关系、学术宗旨和代表人物三方面说明了艺术人类学所面临的中国学派的创生问题。
四川大学李祥林教授在“艺术人类学与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总结发言中提到本组的专家学者从本土诉求与学派呼吁、学科思考体系构想、乡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从四个方面进行总结。一是本土诉求学派呼吁,无论从中国看世界,还是从世界看中国对艺术人类学中国学派的呼吁,都是基于本土诉求的必然。艺术人类学领域理所当然的要有中国声音的发出,也义不容辞的要有中国学界的贡献。二是学科思考、体系构想。学科发展离不开自身体系的构建,如何通过体系构建更好的发展学科。三是乡村建设以人为本,从实求知、关注现实,关注当下,这是中国艺术人类学者的良好传统,艺术如何借助乡村建设,非遗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是目前中国社会关心的热点和政府倡导的方向。四是本组代表发言涉及的话题面宽广,体现出多样性,又不乏启发性。他强调年轻人们更应该学习前辈学者们的自学理念、研究方法、资料收集、行文逻辑、术语规范,以及如何避免老生常谈等方法,体现出了良好的学术风气与和谐的人际氛围。
在“造型艺术研究”讨论组中,西北民族大学牛乐教授在题为《从“八坊十三巷”到“茶马古市”——文旅融合后临夏州民族手工艺的转型与变迁》的发言中关于南北融合后,八坊十三巷的这个调查报告阐述了文旅融合视野下,民族手工艺行业的社会整合涉及品牌化、价值化、人力成本的价值转化社会支撑力以及行业重构的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永健副研究员在题为《后工业社会城市艺术区的景观消费——景德镇陶溪川个案》的发言中阐述了在景观社会中意义、符号和价值的消费,以及非物质景观消费对于个人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建构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安丽哲副研究员在题为《民族服饰的符号功能与伦理秩序的建构——以苗族服饰为例》的发言中论述了审美、记忆的一系列隐性的文化心理传承。在传统工艺创新的价值,以及其转化为审美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内在机制的问题。
西北民族大学牛乐教授作为“造型艺术研究”总结发言中提到学术会议作为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场域,每一位发言人的报告,都是在这种场域中思想理论和情感的碰撞,也是对各自成果的再次演绎。本组围绕文化的生成、文化的变迁文化的功能,以及相关艺术文本的这个符号化的解释等进行讨论,内容丰富多样。论文从学术质量、学术规范的严谨性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越来越切近艺术人类学所秉持和共有的这种研究范式。
在“民俗与表演艺术研究”讨论组中,云南艺术学院申波教授在题为《鼓乐声中完成的身份构建——中老跨界瑶族“度戒”仪式人化与化人的价值功能》的发言中分别从社会学立场和人类学立场阐述了瑶族“度戒”仪式人化与化人的价值功能。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胡媛助理研究员在题为《社会语境下的民间集体仪式跳岭头》的发言中论述了跳岭头是一种既有宗教信仰又具备民间世俗性的艺术的问题。云南艺术学院周倩旎副教授进行了题为《云南石林彝族撒尼人祭龙仪式探析》的发言。
内蒙古师范大学董波教授在“民俗与表演艺术研究”组总结发言中提到本组各位学者的议题都围绕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以及民族的认同感展开讨论。涉及到仪式音乐非遗的传承、批判与反思、声音标识、城市空间、乡城空间、符号与文化、建构主义文化自觉与文化等主题。董波教授强调人类学中解释力最强的是艺术人类学,那么艺术人类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是一个跨学科的交叉学科的热点。当然更是一门走向田野,有着多元化的不断发展的学科。所有的学者们在研究艺术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艺术,更要注重人的行为,声音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她希望更多年轻的学者今后用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学术研究,坚持认真的对待田野调查,最终形成艺术人类学中国学派的独特的研究范式。
本次会议立足时代前沿和学术前沿,汇聚了艺术学和人类学两大学科领域国内外专家进行研讨交流,是一场高层次、高规格、高水平的文化艺术研究盛会,是专家学者们思想、智慧、情怀的一次温暖相遇,也是与会者信任与情谊之花悄然绽放的一个舞台。此次研讨会有利于激活学术研究动力、深化区域民族文化艺术研究、彰显学校学术建设和办学特色,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和国家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