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下午,音乐学院开展声乐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声乐理论与文献导读》公开课暨声乐系列讲座。著名声乐教育家肖黎声教授以“现象与本质的纠结,感觉与机理的探索为主线”,在逸夫楼音乐厅为我院师生展开 《曼妙的人声艺术,奇妙的人声科学》主题讲座第二讲,推广前沿的声乐学习理念,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学习声乐。讲座由音乐学院院长杨俊海主持,李祥平副教授及全体声乐方向硕士研究生聆听了讲座。
课程伊始,肖老师讲到不论是西洋的美声,还是中国的民族和原生态,当代艺术百花齐放,争相斗艳。在漫长的声乐发展史上,人类在长期的歌唱与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曼妙的人声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已然走向成熟并达到巅峰般的发展。追溯歌唱发声科学研究的历史,声乐界一直在感性到理性的互动中砥砺前行,现象与本质中挖掘探索。我们在探索人声的奇妙道路上还需要做很多努力。肖老师讲到,长期以来,声乐领域重实践轻理论占据主导地位。声乐学科关于歌唱发声科学的理论研究,较人类其他学科的科学研究大大滞后,特别是在中国,作为一门学科,理论基础支撑相较薄弱。
讲座中肖老师通过视频方式引证现代国际嗓音科学实验的研究成果如何颠覆了传统声乐“看不见,摸不着”以及通过感觉与现象解析歌唱发声与共鸣,所谓“头腔共鸣”“胸腔共鸣”等似是而非的伪命题。提出声乐演唱与教学从传统到现代的理论蜕变与更新。他具有前瞻性的国际视野,崇尚科学的学术境界,使声乐学生耳目一新,受益匪浅。肖老师还讲述了他教学中的经历,帮助在校学生检查嗓音和声带的条件,分别讨论了歌唱的声音感觉为什么与科学本质不相一致等问题;并以“考前学派”丽莉·雷曼——《我的歌唱艺术》和“靠后学派”荷伯特·凯萨里——《心的歌声》做出对比、分析其演唱特点;示范了鼻腔共鸣与胸腔共鸣在发声中的存在位置。肖老师用浅显易懂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科学的发声以及发声的原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客观统一,肖老师提到要将本质与现象区分开,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在场的学生心领神会、赞叹不已。
最后,由李祥平副教授做出总结。整场讲座肖黎声教授始终紧密围绕现象与本质、感觉与机理的主题,以自身教学的真实经验为例,由浅入深为我院师生讲解声乐演唱技术需攻克的重难点问题,并教授解决办法。肖黎声教授多维度、多层次为师生探析传统与现代的声乐演唱方法、教学技法,结合现代科学、医学研究手段进一步剖析人体器官在演唱过程中的功能性作用。肖黎声教授的革新观念和创新方法为广大师生带来了重大的启示,师生们在今后的教学、学习道路上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